分享

这5项作品喜获国家级BIM大奖!
2025-08-27 09:00 21

近日,第十四届“龙图杯”全国BIM大赛获奖名单揭晓。中信设计凭借卓越的技术创新实力,斩获5项奖项荣誉,其中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

国家华中区域应急救援中心洪湖水上救援训练基地设计阶段BIM技术应用(设计组二等奖)

01.jpg

项目运用BIM技术实现全生命周期科学管理,解决决策、技术、协同和管理难题。设计团队通过搭建BIM技术运用体系,开展正向设计,精准模拟水流形态,优化水道方案与可移动挡块设置,平衡训练效果与经济性;通过智慧训练平台,在训练区域增设摄像头与水纹监测设备,并与泵房系统联动,全方位观测训练情况,使训练场环境可视可控,助力训练标准体系的完善。项目基于精准BIM模型科学设计施工,实现质量、成本、工期的最优平衡;基于中信设计自主研发的智慧工地平台,实现工地全面监督管理,为后期运维提供技术支持。在设计牵头EPC与BIM全流程赋能下,本项目将与应急救援总部及其他区域中心共同构建覆盖全国的国家应急力量。 

中南地区(武汉)空中交通管制能力提升基础设施建设工程项目全生命周期BIM数字化应用(综合组二等奖)

02.jpg

项目建立“BIM+全生命周期”应用体系,通过高精度BIM模型驱动“设计-施工-运维”全流程,辅以中信设计自研的AI平台、参数化设计等创新技术,实现设计变更减少约90%、机电深化零拆改,为民航智慧建造提供标准化范式。

BIM团队通过三维协同实现跨专业高效联动,累计解决500余处设计冲突,优化管线提升净高20厘米。结合AI辅助决策、点云扫描、智慧运维系统,攻克了70米“天眼”环廊悬浮结构难题,推动项目建设提速增效,赋能民航设施智能化管控升级。

BIM技术在新建商业服务业设施项目(武汉小洪山科学城)设计施工阶段的深度应用(综合组二等奖)

03.jpg

项目将BIM技术贯穿于建筑全生命周期。除常规的错漏碰检查、机电管综优化、空间净高分析、施工管理等BIM技术应用外,还在无人机倾斜扫描、性能化设计、管理平台部署等方面实现了BIM创新应用。通过这些BIM技术的应用,显著提升了设计与施工的沟通效率,实现了环境要素提取信息化、方案设计性能化、全专业设计协同化、施工管理一体化、软件平台部署精细化和运维管理数据化。在运营管理方面,考虑到科学城的空间使用会随着项目进展而不断变化,利用BIM模型,管理人员能实时掌握空间使用情况,并进行动态调整,提高空间利用率。

沙洋县市民之家(新型智慧城市大数据中心)工人文化宫项目BIM设计与人工智能技术联合应用(设计组三等奖)

04.jpg

项目打造全流程智慧建筑综合运用平台,糅合BIM、元宇宙等多元数字技术,优化了设计、施工、运营的工作流程,展开了新质生产力大背景下建筑行业全景图谱。通过扎实的建筑模型构建,为图纸交底、节点管控及施工运营提供基础数据支撑;借由NVIDIA Omniverse协调多建筑专业,降低沟通成本,形成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工作组织模式;Stable Diffusion的超前介入为市民之家的设计带来了无限可能,激发创新活力。以开放融合、绿色生态的设计将市民之家打造为沙洋县城市客厅,为沙洋新区的建设和未来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BIM技术在武汉光谷文化中心工程设计施工阶段的深度应用(综合组三等奖)

05.jpg

项目作为复杂的公共建筑,功能高度集成,系统极度复杂,在BIM信息化系统的助力下,从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施工深化,到现场施工、后期运维等各个阶段都得以高效协同推进,展示了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与施工运维全周期中的重要作用。项目充分利用BIM技术在建筑设计与施工中的优势,通过数字化技术、参数化工具、智能算法等手段,实现了建筑外观的多样化、内部空间的优化及节能性能的提升;通过BIM三维模型和漫游模拟软件的运用,提高了沟通效率和设计质量。建成后将进一步完善东湖高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带动文化产业发展,有效满足群众美好生活的文化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