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ND
品牌

分享

媒体聚焦 | 寻迹平和打包厂:百年老建筑的蝶变与新生
2022-06-14 14:20 1320

在武汉市江岸区青岛路历史文化街区,历经百年岁月沧桑的平和打包厂静静伫立,当年的雄伟壮观依稀可见。2019年,经过保护性修缮的平和打包厂蝶变重生,成为武汉文创新地标。在这里,历史与现代碰撞交融,老建筑焕发新活力,打卡者络绎不绝,热度持续不减。

近期,新华网记者寻迹平和打包厂,与中信设计副总经理、项目设计总负责人肖伟对话,回顾百年老建筑的新生。

1.jpg 

    图 | 6月11日新华网湖北频道首页头条报道

武汉现存完整的早期工业建筑

墙面用红砖砌筑,窗间用壁柱分割,檐口处有精致的装饰线脚……

走近平和打包厂旧址,一股浓郁的近代工业风扑面而来。斑驳的铁质楼梯、厚重的黑色铁门、长长的货物滑道、粗大的蒸汽阀门……这些构造被毫无保留地展示,无声地诉说历史。

2.jpg

    图 | 平和打包厂外立面

平和打包厂旧址,是我国近代建筑的重要实物遗存,也是武汉现存完整、承载历史信息很丰富、时空文脉很清晰的早期工业建筑,见证了武汉近现代工商业的发展历史。
武汉市文物保护专家张颂明介绍,平和打包厂是英商李达尔兄弟开设的汉口早期的棉花打包厂,其仓储、加工功能齐全,工艺先进。“它专为买办洋行收购江汉平原的棉花、苎麻、猪鬃、牛羊皮,以及桐油、中药材等货物,采用机械打包,长途海运至欧洲。”

1905年,汉口平和打包厂第一座厂房建成,由上海协盛营造厂承建,沈祝三负责施工;后续半个多世纪,平和打包厂几经扩建,形成了现在这个总建筑面积3万余平方米的工业建筑群。

3.jpg

平和打包厂是武汉早期的大型钢筋混凝土、大跨度采用工字型钢梁和设有喷淋消防系统的建筑。

肖伟介绍,平和打包厂的施工技术即便在今天看来,也相当精妙。现浇钢筋混凝土楼板,框架柱受力筋和分布筋的构造与现代建筑几乎一样;所采用的消防喷淋系统,和现在的报警工作原理一致;工字型钢梁结构,也体现出很高的建筑水准。

“虽然百年已去,但平和打包厂仍然以它独特的魅力,成为当下武汉近代建筑的杰出代表。”肖伟说。

文物修复为建筑“延年益寿”

平和打包厂旧址今日的风采,是历经了岁月洗礼后的历史沉淀,也得益于一系列保护性修缮。2017年,武汉正式启动平和打包厂文物保护性修缮工程,中信设计中标为项目设计单位。肖伟介绍,平和打包厂的旧厂房因为经过长年的多种功能使用和弃置,建筑构件出现不同程度的残损,厂内各种乱搭建的构筑物也严重损害了平和打包厂建筑群的历史风貌。

4.jpg 

    图 | 单体建筑间的连廊系统

甄别工作因此成为贯穿整个工程的重点。肖伟说:“为了还原平和打包厂原本的历史面貌,我们不仅通过各种渠道收集厂区历史资料,进行反复对比,还走访了社区居民和在平和打包厂里工作过的老职工,了解各栋厂房原来的功能、结构布置情况,以及厂里的活动流线,并召开了多次专题研讨会。”

在修缮的过程中,中信设计团队用足“绣花功夫”。其中,对“阜成砖”的保护和修缮便是生动的诠释。

阜成砖瓦厂是当时先进技术的代表,它在轮窑焙烧基础上,1916年采用蒸汽机制砖。平和打包厂墙面多采用阜成机制砖。

肖伟说,在立面修复的过程中,工程团队尽量沿用原来的厂内老砖,同时根据每一块砖体表面破损、风化的程度,采用不同的修缮技术。对于破损严重的砖体,则以搜集来的同时代老砖替代。

除了“阜成砖”,现在的打包厂旧址内还随处可见不同年代的历史标语、消防器械、喷淋装置、运货滑道、夹丝玻璃等,这些都是文物保护的生动细节。

 5.jpg

    图 | 保留历史标语的墙面

2019年10月,“平和打包厂保护与再利用工程”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19年度亚太地区文化遗产保护荣誉奖。评审专家表示,平和打包厂保护项目为中国丰富多样的工业遗产及正在消失的二十世纪初期的建筑风貌的保护做出了贡献。

华丽转身的武汉文创新地标

咖啡店、摄像馆、文创书店、艺术展览、原创家具馆……如今,平和打包厂旧址已经“华丽转身”,成为武汉文创新地标、年轻人追捧的新空间。

作为“汉口文创谷”的重要项目,平和打包厂旧址内的100多间厂房逐渐成为文化艺术、时尚设计、科技创意、网红孵化等多形态的内容产业聚集地。同时,它还作为展馆,成功开展了第四届武汉设计双年展、武汉设计日暨第五届武汉设计双年展等公共活动。

6.jpg

就这样,这片百年老建筑逆龄生长,意气风发,不减当年。

肖伟说,平和打包厂保护与再利用工程坚持保护与活化并举,在设计开始之前,团队就结合平和打包厂的区位条件、武汉市相关城市空间与产业优化的长远规划等,针对平和打包厂的活化再利用进行了业态与空间适配性研究与策划,并以此来统领后续的修缮与改造设计。

 7.jpg

    图 | 单体建筑间的连廊系统

早在进行空间设计时,健康建筑的理念就被贯穿始终。肖伟说:“通过采用先进的绿建技术与BIM设计技术,我们不仅要让历史建筑通过修缮改造满足新的功能,同时还要为建筑使用者提供更加健康的环境、设施和服务,促进建筑使用者身心健康、实现健康性能提升。”

他认为,健康建筑要注重人们在场地内的办公、行走、观赏与聚集等活动体验。“设计团队通过优化采光、设计连通顶棚、合理重组空间,整合流线、营造中庭等交流空间、全日制开放共享、激活屋顶露台等方式,不断提升公共空间品质。”

肖伟说:“历史建筑是城市发展的缩影,我们需要通过各方协作,把规划、建筑、市政、园林、工业设计团队联合在一起,共同应对历史建筑修缮过程中存在的技术难点,才能让老建筑在‘延年益寿’的同时,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视频 | 新华网视频报道

 


 

素材来源 |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