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AND
品牌

分享

信筑医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向阳楼
2025-03-31 09:00 50

近日,中信设计中标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向阳楼(门诊科教综合楼、职工幼儿园)项目。

同济医院作为国内顶尖医疗机构之一,其主院区的建设与发展一直备受瞩目。向阳楼的建设将补齐主院区功能,优化科室设置,提升医疗服务体验,推动医院整体服务水平迈上新台阶。

01.jpg

启动背景与现实挑战 

当前,同济医院主院区面临四大问题。

停车难:日均车流量达5000辆,高峰期可达8000辆,而停车位仅有1000个。地下车库因文物保护被分割,出入口多,路网复杂,给医院运营与安全管理增加了难度;门诊空间不足:实际日均门诊量达1.5万人次,远超设计容量1.1万人次。部分科室拥挤,给患者就医体验和医疗工作效率带来负面影响;配套服务设施不足:医院缺乏停车位、活动区域及相关配套设施,影响医患体验和职工归属感,也制约了医院的整体发展;科技创新需求急迫:作为国家医学中心创建单位,同济医院需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速科技成果转化,推动医疗技术升级,满足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

项目规模与建设目

向阳楼位于武汉市硚口区,与同济医院主院区隔解放大道相望,占地面积约7900㎡,总建筑面积约5.16万㎡。地上建筑面积27902㎡,包括门诊、教培科创中心、职工活动中心及职工幼儿园等。地下建筑面积23702㎡,主要用作停车场和设备用房。2024年,同济医院与武汉市政府达成战略合作,启动主院区综合楼建设,‌‌其功能定位聚焦精准医疗、智慧医疗、医学教育和科研创新,汇聚高端医疗产业业态,致力推动区域医疗创新发展。

640(1).png

设计理念:立足实际,引领发展

项目地处复杂城市环境,周边交通与功能要素繁杂,同济医院现有建筑风格与功能布局已成型。在这种现实条件下,“和谐共生、高效共享”的设计理念应运而生。

和谐共生:促使项目在有限用地内实现医疗功能与生态环境相融合,通过打造绿色生态空间,如裙房屋顶及主楼退台的生态景观平台,为医患提供舒适环境。

高效共享:整合医疗、科研、生活等功能,利用地铁出入口、过街天桥等交通资源,实现各功能区高效联动,提升医院运营效率。

02.jpg

难点突破:精准施策,彰显优势

(1)复合交通、立体分流——全面提升医院停车及交通运行能力

项目位于武汉市核心商圈,紧邻城市主干道之一的解放大道,周边环绕大型商场、医院、酒店、体育馆和立交桥,交通环境复杂多变。为有效解决长期存在的停车难题并优化交通运行,项目以“复合交通、立体分流”为核心理念,采取了多项创新举措:

地下空间高效利用:规划4层地下室,提供500个专属停车位满足职工需求,释放主院区1000个车位供患者使用,结合周边辅助停车资源,总停车数达1500个,极大缓解停车压力;公共交通全面统筹整合城市公共交通资源,优化公交接驳与换乘服务,引入智能交通系统,减少私家车依赖,提升整体出行效率;智能化管理升级:通过智能停车系统与清晰引导标识,提升停车效率,改善就医体验。相比同类项目,本方案不仅成功破解停车难题,还显著缓解区域交通压力,未来将极大提升就医出行便捷性,保障医院周边交通顺畅。

(2)功能复合、流线分离——在狭小用地中化解建筑功能冲突

项目占地面积仅7900㎡,需容纳门诊、科研、教培、职工活动中心、职工幼儿园及地铁接驳六大功能‌。设计团队将各功能集约整合,并系统梳理门诊科教综合楼与现有门诊大楼的功能关系。通过竖向分区和合理设置竖向交通,确保各功能单元既独立又相互联系。

1-9层‌:门诊功能用房,通过过街天桥与现有门诊大楼联动,分流日均1.5万人次超负荷人流;10-15层‌:教培科创区域,与医疗功能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16-18层‌:职工活动中心,顶层设置大空间活动用房减少干扰;西侧裙楼‌:职工幼儿园,既相对独立、方便对外,又形成了独立活动场地。

640 (1)(1).png

在流线设计上,充分考虑地下室、幼儿园及综合楼各功能区的不同需求,尤其是将综合楼内地铁乘客流线与医院内部其他流线有效分离,避免交叉,同时确保与周边交通无缝衔接。与同类项目相比,本方案在狭小用地内实现了功能的高度复合与流线的高效分离,未来将确保各功能区独立高效运作,提升医院整体运行效率。

640 (2)(1).png

(3)和谐共生、高效共享——打造新旧融合、安全舒适的同济医院完整总部院区 

设计上以“和谐共生、高效共享”为指导思想,系统梳理本项目与同济医院现有门诊大楼的医疗功能,‌整合医疗、科研、幼儿园、职工活动用房等多元业态‌,充分利用地铁出入口、过街天桥等交通资源,打造以患者为中心,功能高效、灵活适应、环境友好、社区融合且集成先进技术的一体化医疗建筑。

640 (3)(1).png

项目门诊部分主要服务轻症及体检人群,主院区医院则专注于服务住院及治疗患者,通过解放大道分隔设置独立出入口,‌避免两类人群动线交叉‌;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系统,在保障隐私和安全的前提下,‌实现诊疗数据互通与资源共享‌,提升医疗协同效率。

(4)延续文脉、有机协调——形成整体和谐院区风貌 

‌设计上秉持“延续文脉、有机协调”理念,‌通过一体化设计手法和简洁的形体变化‌,实现新旧建筑在功能与形象上的有机融合。‌利用过街天桥连接新旧门诊楼,强化功能与美学的整体性‌;立面设计延续现有建筑的简洁明快风格,‌融入绿色釉面玻璃水平带窗提升现代感‌,与医院既有风貌协调统一。在裙房屋顶及主楼退台设置两处生态景观平台,‌为病患与医护提供自然舒缓的活动空间,‌通过立体绿化增添建筑立面生机‌。

03.jpeg

项目在用地狭小、功能复杂等现实条件下,通过科学规划与创新设计,实现了医疗服务升级与医院运营效率的显著提升,为医院自身发展注入强劲动力,为区域医疗资源优化提供了示范样板。同时,项目积极响应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设置教育、培训、科研等功能区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助力“健康中国”建设。

04.jp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