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烧的岁月|王道鑫:土壤随指缝落下,时光从指尖溜走


1.jpg

● 王道鑫 | 原武汉市建筑设计院(中信设计前身,下称“武汉院”)离休干部

一个深秋的上午,在人力资源部金永强的带领下,84岁的王道鑫爷爷走进了中信设计三楼会客厅。我们采编组4人早已搬好了小板凳,准备听他讲那过去的故事……

扎根土壤的青年

1935年8月,我出生于武汉市硚口区王家墩的一个贫苦家庭。1949年7月,常年在外的父亲回到武汉,打算带上我一起去上海找工作。路过南京时,正好碰上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征兵,父亲以前是司机,便应征到了运输部,我则去了后勤部材料科当通讯员。

1952年,全国部队整编,我要转业到地方。临走时,部队领导希望我回到武汉以后先读书、学习文化知识,再参加地方建设。但我想和其他年轻人一样马上工作,就接受分配来到国营武汉工程公司(武汉市建筑工程公司)的设计科,跟着前辈学习测量。

1953年,武汉市建委成立了土工材料试验所,分土工试验室和材料试验室。房屋建设首先要进行地质勘探,勘察所处地段土壤的承载能力,这得经过一系列的试验和分析。我和高兆松、孙信诚等5人被调去做土工试验。

做试验,我们都不懂啊,尤其是我这个连初中都没上完的人,去了不就是帮着洗一些瓶瓶罐罐吗?我心里难免有些抵触。所幸去市建委不到两个月,领导就安排我们到一机部土壤试验室学做土壤物理性试验(颗粒分析及土壤的流塑限性试验),要求每人熟练掌握一到两项操作技术。回来之后,还是由我们5个人搭班,掌舵的为一个工程师,带班的是1个二级技术员。我主要承担土壤的颗粒分析工作,还担任了小组长。每次勘探队一回来,我们就会收到“大礼包”——土样。时间长了,我只要看一眼、摸一下,就能大致判断出所在地的地质地貌。

1957年11月,土工材料试验所搬到了万松园,属武汉市勘察公司,我在这里待了6年;1963年11月至1980年2月,我在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院试验室先后任技术员、工程师。在此期间,我还下放劳动,先在东西湖开垦挖沟,后来又到阳新工业区参加“三线”建设。

这二十多年间,我一边学习文化知识,接连完成初中、高中文化课程,一边学习业务技能,从基本掌握到能独立承担较复杂的工程地质土工试验工作,充实而又快乐。这期间,武汉钢铁、长江大桥及其他工程紧锣密鼓。每每想到这些工程建设中有我的一份力量,就特别有成就感!

革命的一块砖

1980年3月,武汉院决定将我调岗做人事工作。之后,我的职务历经多次变更,做过人事科长,也当过党委组织部副部长,还担任过院党委落实知识分子综合办公室专职副主任;1987年后至离休,我又去了技术档案科管理技术档案。

对于职务的不断变更、工作岗位的多次调整,我都乐意接受,我想自己不就是革命的一块砖吗?肯定是哪里需要哪里搬啊!

在人事部,我参与了院制度改革、工资改革、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等一系列工作,工作量还挺大的!特别是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时,要做充分、深入地调查研究,跟干技术一样马虎不得。我还记得当时恢复了熊知宇、杨继业、陈继淮、李厚忠等一大批知识分子的职称和工作,得到了武汉市委组织部的好评。当时分管此项工作的是院党委副书记彭奇玉,她多次在省市重要会议上分享我院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经验。在这项工作中,我明显感受到院里对人才的重视和尊重,真正体现了“人才强院”的治院方针。那些知识分子恢复了工作和职称,家人也得到了妥善安置,干起工作来特别带劲儿!

做人事工作嘛,总是在跟人打交道,难免涉及人情世故,我也遇到过一些送礼求办事的情况。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我们是坚决抵制这种行为的,随时将不正之风扼杀在摇篮里。

公司发展的见证者

我从进入武汉市建筑工程公司开始,兜兜转转四十余年,其间单位历经多次调整、整合。

1952年1月初,经武汉市人民政府批准,组建了武汉市建筑工程公司,设办公室、设计科、工程科。当时的办公楼是座三层的红砖房,颜色深浅不一,设计科在三楼,科长是黄康宇。同年10月,又以设计科为基础,组建了武汉市设计公司,下设经理办公室和设计室,全体职工只有108人,被称为“梁山泊108将”。其中技术人员只有60人,黄康宇依旧是技术负责人之一。

 2.webp.jpg

● 上世纪五十年代办公楼的红砖被珍藏在中信设计科技大楼里

1954年,武汉市设计公司更名为“武汉市城市建筑设计院”,1958年再更名为“武汉市工业民用建筑设计院”。

1962年,根据中央关于统一调整精简全国工业民用建筑勘察设计机构的精神,武汉市委决定将“武汉市工业民用建筑设计院”“武汉市勘察公司”“武汉市城建委规划设计室”合并为“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国家实行改革开放,全国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经济建设高潮。1979年,武汉市城市规划管理局成立,武汉市委又决定将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所属的规划室、测量室划出,隶属于武汉市规划局,“武汉市城市规划设计院”更名为“武汉市建筑设计院”。

1980年,武汉院设计人员逐渐增多,分为两个设计室,一室在一楼,二室在二楼。1981年,由总建筑师张振华负责设计的新办公大楼落成,总建筑面积约五千平方米,六层。一层为门厅、设备用房等,二层为电算站(信息部)和技术处办公室,三至六层为四个设计室,每层有六间大房、两间小房及卫生间。该办公楼在1986年进行改扩建,增设了中央空调。在这栋现代化的办公楼里,武汉院开始甩掉图板,发展微机网络技术,实现工程设计现代化,极大地解放了我院的设计生产力,激发了建筑师们的创造力。

 3.webp.jpg

4.jpg

5.jpg

 ●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办公楼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期,我离休回家,一晃又是三十年过去了!昨天的武汉院已变成了今天的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当初的三层砖房几乎无迹可寻,后来的六层楼也变成了办公辅楼,现在身处二十八层科技大楼(2009年落成使用),让我很感慨,很羡慕!

你们看,这就是发展!我希望总院明天会更好!

 6.jpg

● 中信设计科技大楼

虽然王老言语朴实,字里行间都表示自己只是平凡岗位上的一员,做着平凡的工作,但正是他们老一辈筚路蓝缕、艰苦创业,为武汉院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才有今天中信设计的辉煌。

7.jpg

● 2002年,武汉院建院50周年,王道鑫获得“荣誉职工”称号

 8.webp.jpg

● 王道鑫与采编小组合影

注:本文转载自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