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设计参加第21届全国医院建设大会


全国医院建设大会

全国医院建设大会暨中国国际医院建设、装备及管理展览会(简称“CHCC”)是医院建设领域融学术交流与专业展览于一体的综合性盛会。

第21届全国医院建设大会召开前夕,中国医院建设领域的“荣耀殿堂”——中国医院建设奖颁奖典礼于9月18日在深圳国际会展中心盛大启幕。

中国医院建设奖,以学术性、权威性著称,是中国医建领域具有影响力的奖项。

 1.jpg

中信设计的“武汉火神山应急医院”获得“第二届中国医院项目建设创新奖”!

第一设计院总建筑师、火神山医院设计负责人熊汉武代表我司上台领奖!

 2.jpg

熊汉武(左一)

“第二届中国医院项目建设创新奖”旨在激励广大医院建设者在医院建设领域的探索与创新,推动医院建设理念创新、建设模式创新、建设管理创新,促进中国医院项目建设管理水平的提升,为医院建筑的安全、高效、绿色、智能运行提供强有力保障。

 3.jpg

奖杯

与此同时,围绕此次全国医院建设大会的主题《智慧融合·多元发展——主动健康型医院转型与建设创新》开展了多场覆盖行业方方面面的平行活动,我司医疗健康事业部部长、第一设计院院长、火神山医院设计协调人万丽丽,建筑科学研究院院长、火神山医院设计暖通负责人雷建平,第九设计院总建筑师、武汉市方舱建设指挥部专家申健,19日分别于分论坛上进行了主题演讲和分享。

01

医院建设工程总承包模式专题论坛

万丽丽

《设计在医疗项目EPC模式中的关键工作》

万丽丽从国际和国内两个因素,结合国家政策,给大家分享了关于推进工程总承包制度的必要性。同时也指出,医疗项目不同于其它的设计项目,医疗项目大多具有规模大、投资高、功能复杂、流线复杂、智能化复杂、设备繁多、专项系统复杂、运行系统复杂等特点。

 4.jpg

她指出设计是工程项目的灵魂,是EPC总承包项目的关键,直接影响着工程投资、进度、质量以及后期运营。设计在医疗项目EPC模式中的关键工作有:

1、设计应发挥技术优势,与业主充分沟通与交流,通过接收信息、引导和建议,形成明确的设计任务书,并在施工阶段与施工方紧密配合,提交高完成度的设计作品。

2、设计需要与采购及施工三者科学无缝穿插,提高效率,达到控制工期的目标。

3、 从设计源头严格控制项目投资。

4、设计分包管理,对专项设计方进行一体化管理,有利于设计质量的整体控制和进度管理。

5.jpg

她还分享了目前我司正在进行的医院EPC案例及后疫情时代中,我司如何实现“平疫结合”理念中的一些思考和几点策略。 

02

医院通风与安全空气环境论坛

雷建平

《火神山医院负压病房通风建设经验与思考》

雷建平给大家分享了火神山项目中负压病房的通风创意设计、运行数据及后期与使用方的交流与反馈经验。在设计上,分析了设计之时及后疫情时期各国家与行业标准中对“负压病房”和“负压隔离病房”的定义与要求,指出在火神山通风设计中,先于规范按不同配置标准分类完成两类病房的通风设计,并取得了良好的运行效果。

 6.jpg

他回顾设计团队在极有限的时间内,确定优先“保质”,其次“保量”的设计原则,综合考虑系统的可快速建设性、设备的可得性、可维护性及操作的低风险性的整个过程。强调设计担当,绝不能设计出一个不可实施、难以维护的系统。同时也谈到了由于火神山医院的建设时间属于春节期间,设计团队位于全国各处,运用“线上云办会”,协同作业,提高工作效率。

7.jpg

在复盘火神山医院的整个设计、建造、运营、总结与反思过程中,给在场的同行朋友们提出了当前建设传染病医院应注重的一些特别问题,比如医护人员真实工作路线与模式、卫生通过进与出通道的差异性、病人与医护人员因着衣差别巨大而引起的对室内环境诉求的不同,期待大家集思广益,共同探索,研究出更完美的解决方案。

03

医院感染性疾病防控空间规划与建设论坛

申健

《“方舱医院”设计改造策略——工业建筑改造为方舱医院的建设运营技术指南》

申健介绍了方舱医院的建设背景和“收治有自主生活能力的轻症确诊患者”的定位,指出了征用工业厂房改造为方舱医院有大容量、高速度、低成本的优点。他以一家总面积12000平方米的四层新建厂房改造的方舱医院为例,详细分析了方舱医院的设计和改进策略。

 8.jpg

将医生和病人的流线分开设置,几条流线途经不同方向的道路,互不交叉。严格划分清洁区与隔离区,分区之间应采取物理分隔。

病房区域设置多个舱室,每个舱室有四排床位,周围设置2.4米高隔断,中间设置1.2米矮隔断。平行的两床净距不应小于1.2米,单排病床通道净宽不应小于1.1米,双排床位(床端)通道净距不应小于1.4 米。

“三区两通道”的平面布局,“三区”即清洁区、半污染区、污染区,各区之间无交叉,“两通道”即医生通道和病人通道。

 9.jpg

半污染区进出污染区出入口处分别设置进入卫生通过室和返回卫生通过室,气流流向为从医护人员区域流至病房区域,并有严格的压差控制。

人性化设计,营造积极空间,改善病区环境,将病区变为社区。

未来可以考虑在方舱内部增加隔断,两个床位一间,避免患者相互影响;可以增加自动化医疗设备,如智能机器人、智慧诊疗数据等,实现医疗质量更优化、病历电子化、软件标准化。

未来建设大空间建筑时,应提前考虑医疗应急功能,在空间安排、场地设置、通风系统、洁污分区等方面预留接口和空间。

注:本文转载自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