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设计举行2020年建筑学博士后进二站评审会


近日,2020年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博士后二次进站评审会暨出站结业典礼在中信设计三楼会议室举行,许颖博士和马志亮博士分别做了主题为《全球视野下的工业遗产研究》《长江沿线的工业遗产研究》的进站申请报告。

中信工程、中信设计原董事长、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业遗产教席持有人郭粤梅教授,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黄亚平教授,中信设计总建筑师陆晓明,党委委员、副总建筑师高安亭,副总规划师覃明、丁援,技术质量部主任韩冰作为评审专家出席会议,博管办负责人、人力资源部主任余为恒主持会议。

1.jpg

许颖博士介绍,她的二站研究主题“全球视野下的工业遗产”与此前的研究密切相关,目前已有张之洞与武汉近代转型文化遗产研究、世界遗产与工业遗产研究、工业遗产与城市更新研究等初步研究成果。

对于全球视野下的工业遗产研究,她拟从理论与案例、国内外工业遗产数据库建设、保护与利用模式研究三个方面入手,她希望该研究能够在建立工业遗产GIS数据库的同时,为武汉工业遗产保护利用、工业文脉赓续及城市更新提供借鉴。

2.jpg

马志亮博士的二站研究主题“长江沿线的工业遗产”顺承此前的研究路径,目前已大致厘清了长江近代航线开拓与近代文明沿江西进的关系,并从工业史的角度叙述了武汉近现代工业发展进程、体系、布局和现有工业遗产的大致状况,为当下武汉工业遗产分布现状的形成提供了研究线索。

他介绍该研究接下来还会进一步深化,希望构建起武汉工业遗产的数据库,并将研究拓展至长江沿线的重庆、南京、上海等老牌工业城市之上,从动因机制和研究改造对策上,全面剖析长江沿线的工业遗产。

3.jpg

听取汇报后,专家们普遍肯定了两位博士在站期间取得的丰硕成果,认为其研究主题具有学术和实践价值,展示了较好的研究潜力和前景并高度赞扬了两位博士的科研能力和踏实的态度。

黄亚平教授指出,研究方向要进一步聚焦,找准研究切入点,明确研究思路,注重企业实践,将研究与生产联系得更加紧密。

4.jpg

陆晓明总建筑师指出要做好研究框架的搭建和层次梳理,以工作站为依托制定好目标和计划;高安亭副总建筑师要求进一步明确“全球视野”“长江沿线”等相关概念;覃明副总规划师建议从历史观研究定位、东方“文化自信”、工业遗产保护与周围环境关系方面进行探讨;丁援副总规划师提出希望结合研究专业方向、联系本地实际,在工业遗产领域做出成果、做成权威。

郭粤梅教授认为,博士后工作站是对中信设计研究力量的重要补充。她建议工作站要明确和落实各项工作标准,鼓励博士后研究人员利用好设计院企业平台、华科大高校平台以及相关各方资源,尤其是利用好平和打包厂等项目资源,将工业遗产研究做得“有血有肉”。

5.jpg

经专家组会上讨论,原则上推荐许颖、马志亮博士二次进站作为建筑学博士后研究人员,联合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流动站继续开展科研工作。

最后,郭粤梅教授、黄亚平教授分别为两位博士颁发中信设计-华中科技大学博士后联合培养第一站结业证书。

6.jpg

两位指导老师为博士后出站颁发结业证书

 7.jpg

博士后进站评审专家与许颖博士、马志亮博士合影

 

延伸阅读:

中信设计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于2015年9月经国家人社部及博士后管理委员会批准设立。自2017年12月以来,在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的大力支持下,工作站联合招收了两名建筑学博士进站开展研究。在此期间,中信设计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认真落实国家、湖北省、华科大关于博士后工作站管理的各项要求及政策待遇,相关管理工作顺利推进。2019年4月,顺利进行了两位博士后的中期考核。两年来,通过多方共同努力,两位博士后研究人员深度参与中信设计“工程·文化·景观”院士专家工作站、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工业遗产教席相关研究工作,并取得了国家博士后交流计划资助1项、湖北省博士后创新岗位1个、武汉市科技局科技产业融合项目资助1项、武汉市委托科技项目1项;博士后研究人员赴法国、比利时、意大利等国参加学术交流2人次。两位博士后研究人员在站期间,在工业遗产、历史建筑保护等方面进行了扎实的理论研究,并结合中信设计工程实践优势,在导师指导下参与了多本学术著作编写和对外学术交流活动,独立发表了多篇学术论文,在武汉地区及所研究的领域取得了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注:本文转载自中信建筑设计研究总院有限公司,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有侵权行为,请联系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